编辑:admin时间:2024-04-28 15:12点击数:
如今我们见到的四大名楼都是“假的”,真正的四大名楼早已不在,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现在见到的都是经过多次重建后的建筑。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楼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现在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毁于光绪十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如今见到的黄鹤楼才建成三十多年。
岳阳楼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奉命镇守巴丘,操练水军,在洞庭湖接长江的险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东汉建安二十年,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阅军楼,用以训练和指挥水师。阅军楼临岸而立,登临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这座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阅军楼在两晋、南北朝时被称为巴陵城楼,到唐朝时期方始称岳阳楼。宋庆历四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当时的岳阳楼已坍塌,滕子京于庆历五年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阳楼。楼台落成,滕子京又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和一封求记书寄给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戌边,见其书信后写下了《岳阳楼记》。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现在的岳阳楼沿袭了清朝光绪年间所建时的形制。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岳阳楼进行了维修,还修建了怀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现在的岳阳楼是清朝时期建的。
滕王阁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滕王)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元代的滕王阁建于城墙之上,其修建可考者,有元世至元三十一年及元顺帝元统二年两次。明代的滕王阁兴废达七次,建筑规模均低于前朝。据记载,嘉靖六年所建较雄伟。建筑形式继承了宋、元之风。据明代绘画考证,屋顶有所变化,为盔顶式。自清世祖顺治五年至宣统元年的260年间,兴废频繁达十三次之多。其中毁于火灾七次,遭兵燹两次,自然损坏而倾圮四次。1942年,古建大师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据“天籁阁”旧藏宋画绘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在第29次重建之时,设计了这座仿宋式的雄伟楼阁。1983年10月1日举行了奠基大典,1985年10月22日重阳节正式开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之际,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阁于1989年10月8日重阳节胜利落成。滕王阁建成三十多年。
鹳雀楼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毁于兵,仅存故址。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难以寻觅。改革开放以来,1992年9月近百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永济市于1997年12月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拉开了鹳雀楼复建工程的序幕,是此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开始接待游人,也就是说鹳雀楼才建成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