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admin时间:2024-10-01 14:34点击数:
一座城市,固然要追求物质上的丰盈,让高楼林立、商场豪华、街道漂亮,但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同样也应是一座城市的梦想。三明就是这样一座追梦的城市。这个梦,三明已追了整整30年。
30年前,第一次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福建三明召开。从那时起,三明就展开了精神文明创建的追梦之旅。
梦想化为行动,梦想成就辉煌。30年来,带着病重父亲上学的“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曹阳飞宇、生前始终冲锋在灭火和抢险救援第一线的“抢险救援勇士”郑忠华、自办敬老院赡养老人荣登“中国好人榜”的黄小清……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三明人,树起一座座道德丰碑,传递着一股股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楼院、文明家庭……一个个文明细胞不断激活着争创文明的热潮,奠定了这座城市的文明基石。满意在三明、共建联创、好人建设……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文明创建品牌,贯穿了这座城市30年的追梦历程。
如今,文明既是这座城市的背景墙、文化因子、城市性格,文明还是这座城市奉献、骄傲与前行的动力。在30年的追梦历程中,三明的文明之路越走越宽广,文明经验越积越丰富。
文明办有关负责人曾这样说:“在全国精神文明创建的历程中,三明是一座应该永远被铭记的城市。”
时光回溯到33年前,为响应中宣部、文化部等五部门提出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要求,三明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行动起来,开展群众国卫生和美化环境活动,整顿市容、厂容、店容,投入爱国卫生义务劳动。
“当时大家参与热情都很高,只要厂里有活动安排,业余时间都会积极参与。”姜大爷1966年从上海调到原三明印染厂工作,提起1981年全市开展的创建活动记忆犹新。
1982年,决定把每年3月定为“全民文明礼貌月”,三明成为活动试点。紧接着,声势浩大的“五讲四美”活动迅速在全市展开。据记载,仅礼貌月期间,全市共出动1159辆机动车、16.86万人次,清除垃圾9467万吨,清理污水沟1.81万米,拆除违章搭盖1823间,搬走房前屋后煤堆643处,突破卫生死角83处,新植树木43万株。在“五讲四美”大旗下,三明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实行“门前三包”整治环境卫生,提高服务质量,逐步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难、购物难、上厕难、住房难、娱乐难等实际问题。
人人参与,全民动手,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1982年1月,福建省委在福州召开“福建省城市文明建设座谈会”,因为在治理脏乱差方面领先全省各地一步,三明备受关注。时任福建省委项南对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褒奖有加:“三明三明,为了人民;三明三明,精神文明;三明三明,大放光明。”
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是,1984年6月,第一次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来自全国的37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文明的三明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会议,将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推向新的高度,掀起新的高潮,也奠定了三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1984年12月,因为在开展创建“全国卫生城”活动中,结合精神文明建设,治理“脏、乱、差”取得优异成绩,三明被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全国卫生城市”荣誉称号。
从那时起,文明创建就成为一面高扬在三明城市上空的旗帜,成为三明人不懈前行的力量之源。
1990年2月,时任、全国政协视察三明,并为三明精神文明建设题词:“好在共建,贵在坚持”。
滴水穿石,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文明创建,同样贵在坚持。
如何坚持?建立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很重要。从20世纪80年代起,三明逐步建立了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指标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以市委为主任、为第一副主任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各部门单位的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同时,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实绩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
贵在坚持,但坚持最难。“沿海搞经济,三明抓扫地。”持续的创建工作中,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杂音甚至责难。
“创建文明城市不是为了图虚名,而是要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创建成果,改善民生才是创建的根本。”三明市委邓本元这样表示。
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立足点,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三明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标准,这是三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始终遵循的原则。在创建过程中,三明努力在改善软环境、解决市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做文章,切实解决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就业等问题,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把文明创建的过程,真正变成社会环境持续改善、社会秩序持续优化、社会福祉持续提高的过程,让广大市民最大限度地共享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提高城市的美誉度。
在创建过程中,三明市始终坚持把财政投入、公共资源、工作力量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2013年,三明市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比上年增长23.4%,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7.3%,今年资金投入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
针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明通过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在全市22家县级(二级)以上医院和所有村卫生所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医改的“三明样本”在全国得以推广。
改善居住条件,帮扶困难群体。两年来,三明投入86亿元突出办好一批民生实事。扩容改建城区中小学19所,新建保障性住房3500套,推进养老服务“十百千”等工程,实施了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光明行动、残疾儿童康复等项目。
不弃一点一滴,旨在积寸为尺。从老难题到新难题、从低层次问题到高层次问题,通过文明创建一一化解,终于从量变带来质变。今天的三明,正逐渐成为一座物阜民丰、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30年来,正是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三明在文明创建过程中打造出一块块响当当的品牌,满意在三明、六联六建、门前三包、道德评议、市民文明业余学校等一系列率先在全国推出的工作方法和举措,就是最生动的例证。
1998年5月,三明市在全国率先成立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协会倡导的“自觉自愿无偿献血、奉献爱心传播文明”理念,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同与支持,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协会个人会员已由发起时的8人发展到现在的2300多人。三明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会长林瑞班20年来坚持每两个星期献血一次,已累计无偿献血228200毫升。他说,能用自己的一点爱心和一份热血,为三明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是志愿者的光荣。
见到柴建英,你一定会记住她脸上甜甜的笑容。这位2010年入围“中国好人榜”的女孩,是三明九中高三宏志班的学生。她来自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柴裕财1989年救起落水的残疾孤寡老妇人范玉英,并认作义母将其赡养。1994年夏,老柴捡回一个女弃婴,将其收养,取名柴建英。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在一起,组成了祖孙三代一家人。小建英从小就很懂事,做家务、伺候奶奶、照顾生病的爸爸,小肩扛重担,还是一个学努力用功的好学生。2008年,父亲柴裕财入选“中国好人榜”,两年后,小建英也入选“中国孝老爱亲好人”。一家两代“好人”,他们寻求的都是内心的富足。
正是这样一代一代地薪火相传,30年的文明创建,形成了以“开明、清明、文明”为内涵的“三明精神”。这一精神,正以自己的方式应和着这座城市的文明律动:“身边好人”评选、网络文明传播、道德讲堂、保护闽江源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一项项细致务实的文明创建活动,正在三明这片2.29万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不断谱写着三明文明建设的新篇章。2008年以来,三明市共有6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65人荣登“福建好人榜”。三明市人口270多万,目前全市注册社会志愿者就有15.8万人。
也正是对文明的这份坚守,才让文明之花结出丰硕果实:三明市连续五届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还先后荣获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称号。2013年福建省创城工作测评,三明名列3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第一名。
在三明市行政服务中心,办事的市民络绎不绝。在工商局窗口,市民陈先生正在申请办理家政服务公司。工作人员耐心审阅材料后很快办结,整个办理流程不到20分钟。拿到崭新的营业执照,陈先生十分开心:“原来办理这些事情需要跑很多部门。现在归拢到服务中心来,很方便。”说毕,他在窗口的评价系统上给出了“非常满意”的评价。
“群众来服务中心办事,完全可以做到‘送件走人’,中心会全程代办。”中心负责人陈兴介绍说。对于这样的“零距离”服务,当地百姓纷纷点赞。
在三明列东街道二路社区文明市民学校,100多位社区“有车族”正在听70岁的退休交警柯雨金的“文明出行”公益课。这所成立于1989年的文明市民学校,建校以来累计开班300多期。如今,三明市各个社区,都有这样的文明市民学校。“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坚持精神文明创建,三明30年如一日。然而,这种坚持不是一直沿着老路子前行,而是在坚持中寻求突破,与时俱进。从抓城市环境卫生开始,三明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以群众受益为根本动力,狠抓“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六大环境建设,把创建文明城市办成一项群众满意工程,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创建文明城市的强大合力。
“这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传承,老一辈人无怨无悔地辛勤付出,让加入文明创建队伍的新一代年轻人为之振奋,并用新的方式、新的力量延续着文明创建的道路。”在“博文写家乡”活动中,三明博友“锵锵锵锵”这样写道。
30年薪火相传,对文明创建的追寻,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273万三明人实现梦想的新征程。当前,三明文明创建进入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常态下,三明正努力找寻新的方向和目标。我们相信,流淌着文明血液的三明人,一定会续写出三明文明建设的新辉煌!
1987年3月,三明市着手开展“满意在三明”活动,这项活动既治城,又育人,主要通过加强各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和社会公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在优质服务、公共秩序、社会风气、市容卫生、产品质量、工作效率等多方位的“满意”形象,创造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优质的服务。
在活动起步阶段,三明大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认真抓好满意的领导、满意的机关、满意的员工作,并督促有关部门切实转变作风,增强公仆意识和服务水平。尤其是以创“三明信誉”为主要内容的满意在车间、满意在科室、满意在柜台、满意在公园、满意在公交、满意在储蓄所、满意在邮电所等系列满意活动逐步展开,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2002年以来,“满意在三明”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引导行业把优质服务延伸至社区和乡镇,并推出了“九联一体化、服务千万家”、农家“155”、村会协作、绿色生态文明带、三比三赛、结对济困等系列活动,以及“文明规范伴我行,争当三明好市民”、志愿者行动、爱心合作社、好人建设、文明墟场等特色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同时把“满意在三明”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积极构筑和谐文明的满意环境。
“满意在三明”是三明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题特色,促进了风政风好转并带动了行业风气逐步好转,最鲜明的特点是社会人际关系明显改善,最突出的标志是城市文明形象不断提升。
1986年,三明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探索和总结了三元区富兴堡街道“思想工作联做、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科学文化联教、环境建设联搞、经济工作联抓”的做法,这项“六联六建”工作经验在全省、全国迅速得到推广。
社区精神文明共建理事会由社区居委会和辖区内的各单位以及楼栋居民代表组成,每两年选举一次,各成员单位每年缴纳和筹措一定资金,用于共建活动、解决社区急难问题,理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理事长会,每年召开一次成员大会,共同商讨解决社区大事。市区两级都把参与社区共建纳入各级文明单位考评内容,并安排市级领导和市直机关单位分别挂点社区,指导社区开展共建活动。
近年来,三明市涌现了一大批道德先进典型,如曹阳飞宇、郑忠华、刘惠芬、张水英、黄小清、林瑞班、庄彩男等。目前三明市有5人次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0人次荣获全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6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65人荣登福建好人榜,名列全省前列。
三明市持续开展“好人在行动、好事在身边、满意在三明”系列宣传教育,举办道德模范事迹下基层巡讲巡演和现场交流活动,在50个社区巡回展出“身边好人”先进事迹,在市区繁华地段设置“好人宣传一条街”,编印道德模范、好人事迹汇编。
三明市重点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一主题,突出三明特色,实施“六联”育人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2013年12月22日,文明办公布全国127个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结果,三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列全国地级参评城市第9名。“六联育人”的具体做法是:发挥“四校”作用,德育工作联抓;建好“六支”队伍,品德培养联做;完善实践基地,主题活动联办;开展结对扶助,特殊群体联帮;实施净化工程,成长环境联创;实行“一考两评”,思想道德联建。这一经验做法得到福建省委文明办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各地逐步推广和具体运用。
三明市有五大文化惠民工程。一是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全市乡镇基本建成拥有集图书阅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教育、体育和老年、青少年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基本实现村有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中心。二是农家书屋建设工程。2010年,全市新建农家书屋471家,2011年、2012年全市新建农家书屋382家,并对879家已有村图书室进行充实改造、加挂农家书屋牌子,到2012年农家书屋全部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三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市争取建成6个共享工程试点县,12个共享工程试点乡(镇),30个共享工程试点村,对接全省文物系统和艺术科研单位的文献信息处理自动化建设和信息共享。四是明台文化交流工程。以海峡两岸(三明)林博会为交流平台,以台胞回明探亲访友、寻根谒祖为纽带,开展各项活动。五是地方特色文化工程。重点保护和发展红土地文化、朱子文化、畲族文化,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民间艺术之乡(镇)”“特色艺术之乡(镇)”和“民间艺术家”的评选活动,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俗表演、民俗旅游等项目,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本报记者高建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