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沙  一建    德力  学府
首页>资讯>本地楼市>

三明农业信息网三明农业信息化发展纪实

编辑:admin时间:2024-01-29 16:54点击数:

  7月1日起,三明市农资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总平台和梅列、三元区分平台试运行。这个平台的建成,使农资产品从生产、批发、门店零售,到消费者使用,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农资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为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提供必要的信息与管理支撑。

  上月30日,市农业部门对三明东霞蔬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红杏商场和三明、梅列综合市场抽取20个豇豆样品,并将其送至省农药检定所检测。这标志着全省首个地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在三明市正式投入使用。今后,三明市将逐步建设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生猪和家禽等六大产业可追溯体系,加强指导和服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水平,让消费者放心地购买农产品。

  近年来,三明市农业系统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着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与农业现代化有机融合,农业信息化作用日益显现,为广大农民朋友从事农业生产配备了“千里眼”、“顺风耳”,为三明市致力打造千亿现代农业产业,推动农业强市建设战略作出积极贡献。据统计,上年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势头良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69.44亿元,比增4.8%;现代农业产业总产值865亿元,比增17.9%;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32元,比增12.3%。

  这是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现代设施养殖基地——清流县嵩口镇沧龙村“千亩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公司负责人陈志仁若在外地出差,就通过手机对基地养殖实施全方位的遥控,彻底改变了过去天天守着基地养殖的历史。这个神奇的技术就是“农业物联网技术”,让业主在办公室或异地可以通过通信设备了解和管理生产。

  市农业局局长罗金水告诉记者,农业物联网是一个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它一般应用是将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监控网络,然后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用来帮助农民或业主及时发现问题,准确地确定发生问题的位置,这样农业将逐渐地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的生产模式,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大趋势。

  为了有效地推广应用这个生产模式,市农业局在去年培育了福建禄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清流仓龙渔业合作社、永安健宝食用菌有限公司、沙县圣洁花卉等4家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企业,取得了初步的示范效果。罗金水说:“实践证明,农业物联网技术是实用、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

  福建省禄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三明市农业物联网应用于种植业生产的成功典范。公司在200亩钢架大棚内,将农业物联网技术智能系统、水肥一体化和农产品质量可追塑体系等应用融为一体,管理措施得当,调控的棚内环境因子,达到了种植的提子和草莓、西瓜等品种的最佳生长条件。公司上年产值达300万元,纯利润100万元,3年内收回投资成本。应用这项技术,一星期就可以对200亩提子园浇水和施肥一次。如果用200个工人,要花一个月。每年节省人工成本80多万元,产出的提子每公斤可卖40元,比常规种植高出15元。

  原来,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情况,是通过文字,逐级层层往上报;而现在已建成的全市农村集体财务计算机网络监管系统,则覆盖了全市所有建制村,通过互联网实现市、县、乡三级联网。各级农业部门可以快速地进行数据传输、汇总和分析,对各村的做账进度、现金或银行存款异动情况、村集体财务支出情况、村级债权债务变动情况,可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如有异常情况,可以及时地防患未然保安全。

  市、县两级视频会议系统,不仅可以在本市内远程开会和会诊、会商有关农业技术问题,还可以直接与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的视频会议系统远程对接,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行政成本。

  广大消费者一直盼望购买的农产品能放心食用。为了圆消费者这个梦想,三明市从去年起,多个部门联手启动建设“三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监管平台”,同时,对各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负责人、12家农产品质量可追溯首批试点企业主,就体系运作有关内容,进行了通俗易懂的培训。经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上月底,确保消费者“舌尖上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在三明市正式投入使用。

  农资质量安全与否,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一年前,三明市投资建设农资质量安全监管平台,项目计划分两期组织实施,首期建设市级农资监管信息化总台。今年初,该总台和梅列、三元5家企业分台先后进入试运行阶段。从运行情况来看,整个监管信息系统反应灵敏,效果良好。下一步将在部分县试运行。服务:有求必应

  6月30日上午刚上班,泰宁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苏隆森手上的“12316”农业服务热线响起了一阵急促响声:朱口镇音山村万井,他们家的黄瓜出现花叶现象。听了农户焦急地诉说后,苏隆森立即召集经作栽培专家,赶到现场察看,当即诊断为黄瓜发生霜霉病,致病原因是进入6月份后,当地大中雨接连不断,高溫高湿气候,造成黄瓜霜霉病、角斑病等蔬菜病害的流行。他们指导菜农对症下药,同时,通过热线电话提醒全县菜农近期注意防治流行病。

  三明市于2013年起建成热线年,三明市就在全省率先创新“农业155服务”模式,旨在解决农村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免费服务。以开展热线电话咨询为主,并有服务网站、专家在线值班、科技下乡接受现场咨询、必要时派专家现场指导等服务项目,这样可以接受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咨询,还可受理涉农案件、纠纷投诉。

  在开办之初,热线电话是主要服务手段,但电话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语音交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农业热线服务的手段和方式也在与时俱进。2009年以来,三明市启用了高清的农业热线服务终端机,根据产业布局,在相关乡镇村安装了终端机90多台,为农户提供视频咨询、信息查阅、农业培训等“直通车式”的服务,农民朋友形象地说是为他们安上了“千里眼”、“顺风耳”。

  今年,全省统一开发的手机应用平台已投入使用。目前全市已安装1万户,通过手机,农民朋友就可获得专家咨询、气象信息、农产品供求、农资购买、质量追溯等服务。目前,三明市正在与电信等通信运营商商谈,推广使用“12316”手机客户端。

  现在,“语音固话系统、电脑网络系统、手机应用系统”的三位一体服务模式,让农民群众更方便快捷地得到农业信息、技术等服务。全市“12316”农业服务热线,平均每年接受农民朋友有关农业技术、农村政策、信息咨询等8万多人次,为农民朋友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8000多个。

  福建春舞枝花卉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花卉种植、花卉旅游、花卉深加工、全球配送、电子商务、花店联盟等为一体的新型综合企业,在国内外有10家企业,花店8000余家,花卉种植面积1万多亩,是我国鲜花行业龙头,年销售额为2.1亿元。

  在三明市,像春舞枝这样成功运用多种模式进行经营管理的企业不多。“找不到市场、不懂市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和农字号企业主。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市农业局、市经贸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先对电子商务企业代表进行了培训,以“点”带“面”,影响和带动企业主转变思维,创新经营管理方式。

  4月11日,市经贸委会同市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召开“淘宝色中国三明馆”(该馆是市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战略合作项目的核心内容)招商推介会,全市100多家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参会。通过学习,让企业主了解宣传三明这座城市名片,帮助促销三明市特色产品,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使三明当地特色农林产品及旅游资源能直接面向用户,促进特色产品和旅游业务开拓市场。

  前些年,三明市引进了“世纪之村”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从2011年起,与“世纪之村”合作,在实施福建建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项目建设时,在列入试点的尤溪县、永安市和将乐县的39个乡(镇)、616个建制村,建设相关的信息点,初步建立了市、乡、村四级的“三农服务网站群”。同时在各个建制村信息点的网站,加载了“世纪之村”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聘用了658名乡、村信息员。这些信息员经过集中培训,在做好日常信息服务的同时,可通过“世纪之村”电子商务平台,交易当地的农产品。据统计,全市已建立了1000个交易点,仅去年交易额就超过近亿元。

  4月29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各地农业部门加大力度扶持农业企业自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大田县仙顶茶业有限公司搭建了电子商务平台,去年网络销售茶叶高达2亿元。

  三明邮政农村电商平台于7月9日正式启用。这天恰逢圩日,当听说可在线买卖的新鲜事时,一拨又一拨农民朋友涌进三元岩前邮政支局厅内了解究竟怎么在线买卖。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通过现场点击鼠标,教大家操作代购流程,帮助当地村民在线购买日常用品。支局负责人说,这个平台很实用,是一个便民、利民、惠民的综合服务平台。

  长期以来,三明市林产品、农特产品销售一直依靠实体市场,虽然每年能销售大部分的产品,但一直未从根本上解决销售难问题。去年林博会,三明市成功打造“天天林博会”,设立了全国首家林业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不到两个月时间,交易额突破1600亿元。今年2月,“林品汇”商城经过二次装修,积极打造成为“会员制”体验购物商城。3月15日,下洋会展中心二楼成功诞生的“林品汇”网络线上线下销售新模式,标志着三明市林产品、农特产品销售开始进入电商时代。

咨询热线
0598-8591900
报名参加看房团
  • 姓  名
  • 电  话
报名即可享受免费接机住宿安排! 全程免费,享受独家优惠。

手机or微信扫一扫
海南楼盘随身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新盘代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