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admin时间:2024-09-24 19:19点击数:
实景视频新出【上海桃花源四期】中式园林大宅使用面积约600-1000㎡+,总价约3500万起
12月20日,世界企业家集团、世界地产研究院联合编制的2022年(第十八届)《中国10大超级豪宅》排行榜在上海隆重发布,上海桃花源荣誉在列!
绿化率35%容积率0.41人车分流 车位配比3.3:1总规划户数262户室内毛坯私家庭院精装预计2023年9月交付
【上海桃花源】隶属于上海南滨江新浦江城,东侧浦申路、西侧浦锦路、北侧江桃路,南依景观河道,拥有“一线二环三桥四隧”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连脉前滩商务区,静藏城市发展中轴,与徐汇滨江、世博、人民广场、陆家嘴、张江、金桥等城市核心商务区保持着恰如其分的距离。
作为上海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要功能载体,前滩国际商务区规划面积35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66万平方米,文化、教育、医疗、演艺中心等47万平方米,其余为办公和高层住宅。
从规划至今,前滩已走过10年。从确定规划方案、投入建设、招商引资,到首批项目竣工、第一批企业租户入驻、第一个商业项目面世,这个承载着「上海城市3.0」梦想的区域,从规划图纸逐一变成“现实”。政府精准的定位和大手笔的投入,使得前滩板块拥有全市最完善的基建和交通配套。
距离前滩最近的“纯墅社区”——【上海桃花源】的业主,可谓真正尽享上海极致资源。
多年之后回头来看,2023年,一定是地产行业,非常重要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发生的历史性转变,太多了。
市场层面上,疫情结束之后,还原出来的真实购买力的萎缩,让大部分人对房产的信仰,产生了深刻的动摇。
围绕土地、投资、产品、销售各个方面的政策,都发生了逆转,勾勒出了一个和过去完全不同的行业全景图。
在年关这个时间点,我们盘点了今年最重要的5个趋势,这些趋势无疑都将深刻改变行业的未来。
今年,助推地产行业从大开发走向大资管的政策,相当密集。基本上在住宅、商业、租赁各个领域,都有了关键性的突破。
3月20号,证监会宣布开启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试点,把住宅也纳入了投资范围,包括存量商品住宅、保障性住房、市场化租赁住房。
并且,不动产私募基金20%的部分可以由自然人投资,相当于开放了过去限制性的投资主体入场,机构和个人可以通过私募基金的方式,合理地持有投资房产,同时免除房产税开征的顾虑。
针对租赁住房,3月24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又发布了住房租赁“金融 17 条”。
从建设、购买、运营、退出全方位,一揽子给长租公寓企业的投资,扫除了所有障碍。
同时,也允许租赁企业发债,和进行资产证券化。也就是将保租房REITs的范围,扩容到了市场化租赁住房领域。
3月底,发改委发布的“236号文”,将公募REITs拓展到了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等商用不动产领域。
仅仅8个月后,首批申报的华润青岛万象城、万科印力西溪印象城、金茂长沙览秀城等商业资产公募REIT,就已经正式获批发行。
公募RIETs扩容到商业地产和市场化住宅租赁领域,标志着我国公募REITs市场发展已经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开始与全球REITs市场对齐。
这不仅为开发商融资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也意味着地产行业「运营时代」已经正式到来。
这一轮,由政策端引导,主动刺破行业泡沫的一步棋,承担的风险和代价都是巨大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推动行业朝着更可持续的新模式发展。
在住房领域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给。也就是今年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二次房改」。
此前,我们一直以来都有保障房的供给,但是各地方保障房体系分类复杂,管理原则也不统一,并且和商品房体系没有完全分开。
这不仅导致大量买房者通过保障房实现超额套利,权力寻租空间也很大,真正的低收入群体更难得到保障;也让保障房越建越少,不能持续提供社会保障。
一是明确了保障性住房体系的运作原则。也就是房子的建设和筹集、保障对象和标准、配售和管理、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回答了保障性的房源从哪里来、谁能买/租、怎么转让这些具体的问题。
二是首次明确提出「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保障房按照「保本微利」原则进行配售,提供社会保障;商品房,则该涨就涨,该跌就跌,不再通过政策对市场进行过多干预。
并且保障性住房严格实施封闭管理,在「保障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之间,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限,彻底分开。
「住房双轨制」的明确,意味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正式从“探索期”,进入了“发力期”。这将彻底改变行业未来的供需关系,和商品房的开发思路。
其实,作为前两年房企“暴雷潮”的后续影响,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就一直陆续有房企退市。甚至可以说,掀起了一股千亿房企退市潮。
在这两年不破、不立的改革浪潮中,这些被“破”掉的高杠杆房企的退市,一方面,宣告了一个狂飙时代的结束,另一方面,也预示着行业出清正在进入到新阶段。
从下半年开始,高层对民营房企和优质房企进行保护的表态,越来越明确,措施也越来越具体。
11月,金融监管机构又出台了更加具体的指导政策。提出了涉房贷款的「三个不低于」,要求金融机构定量给房企,尤其是民营房企融资输血。
12月13日,住建部副部长再次表示:支持暂时资金链紧张的房企解决短期现金流紧张问题。部分房企在新增融资的过程中,已经不再受到“三道红线”的限制。
保房企、保销售,将成为明年房地产行业的主旋律。政策从严苛转向呵护后,行业也将逐渐从衰退周期,转入复苏周期,进入一个触底反弹的新阶段。
12月底,随着全国购房政策最严厉的超一线城市——北京、上海,迎来政策松绑,调控的最后一块坚冰,终于也开始融化,给今年全行业「五限放开」的基调,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属于今年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过去楼市过热时期出台的调控手段,正式全面退出市场。
包括且不限于,限购、限贷、限价、限商、限售……9月份,全国范围内执行“认房不认贷”,核心城市扎堆取消限购、限售政策,行业正式进入了购房政策最宽松的时期。
五限的放开,尤其是大范围的限购取消,将激活跨区域/跨城市的购房需求,进一步放大核心城市、核心区域对人口的虹吸效应。
地产行业也将进入到真正的「大分化时代」。这种分化,将体现在土地价格、销售价格、成交量等方方面面。
事实上,目前土拍市场已经揭开了大分化的序幕。在12月份的土拍中,“新地王”重出江湖,和地块大量流拍的情况轮番上演。甚至在同一个城市的同一场土拍中,就不断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2024年,土拍市场和销售市场的“温差”,将会更加戏剧化,并逐渐成为行业未来的常态。
其实,不管是购房政策放开,还是保障房体系和资产管理政策的破局,归根结底,大的背景都是由于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局的这个定调,也是今年发生的最重要的一个转变。将彻底影响行业未来的政策引导方向。
供求关系变化,并不是简单的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而是从整体性的短缺时代,进入到结构性的过剩和短缺。
一方面,开启逆周期调节,稳定资产价格。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解体的大背景下,保证城市返乡人群有地方住,减少不稳定因素。
今年下半年,不少城市已经在推行「以旧换新」政策。开发商或政府机构,通过收购、置换、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帮助已有住房的居民卖旧换新。释放出改善“房票”的资金。
今年租赁住宅的热度快速上升,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集体土地入市,释放出大量存量土地和房屋,用于大规模集中式租赁住房建设。
今年华润有巢规模最大的租赁社区润堂·瀛海店,和北京万科泊寓成寿寺社区,都是由集体土地建设而成。给租赁赛道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
7月份,通过了《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在8个超大城市、11个特大城市启动大范围的城中村改造。通过大城市棚改,来平衡市场的供需关系。
从政策层面上,开始鼓励成交高价地,打造高价格的高端改善型产品。彻底从土地供给层面上,对产品形态进行松绑。这将深刻改变未来住房产品的供应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