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上个月全北京二手房销售量达到2.1万套,新房高达5000套,合起来共计2.6万套。这个数值,是2017年“317新政”以来的最高值
因为疫情只会滞后需求,但不会消灭需求。从去年10月份开始,楼市已经进入低迷期,金九银十也变成了铜九铁十。
而人们结婚要买房子,孩子要上学,购房需求每天都会存在,积压了半年多的购房需求迫切需要一个释放的窗口。
可以说,没有疫情,楼市早就回暖了,但有了疫情,被迫中断的楼市,只能加速回暖!
此外,全球疫情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内经济短期内难以走出低迷期。为了提振经济,就需要放水养鱼,但养鱼要有足够的水才行。
而楼市作为天朝最大的蓄水池,一端连着投资一端连着消费,对刺激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
2020年6月22日,央行准时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85%,5年期LPR为4.65%,与5月持平!
据统计,央行自从2019年8月实行房贷利率新政以来,5年期以上LPR经历三次下降以来,近两月趋于平稳。
央行公布了本月最新一期的LPR。6月LPR仍然没有变化。LPR已经连续两个月未降,市场预期再次落空。
对于融资困难的地产行业来说,这是一个重大利好。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由于贷款利率的下降,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将下降,这无疑给正处于2020年处于偿债高峰期的房地产企业的信心、盈利都带来正面的影响。
下一阶段,货币金融政策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随着CPI涨幅进一步回落,降准和降息仍有空间和必要,适时适度调降存款基准利率,引导LPR下行,实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成本“双下降”。
从整体LPR走势来看,虽然近两个月没有变化,但从历史数据看,LPR仍有下调希望。
对中国人而言,买房一直都是一件大事,并且面对“买房”也一定不能含糊。不过,相信大家在买房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套内面积和建筑面积的差值也太大了!”。而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所在,就是中国人“恨到了骨子”里的公摊面积!
啥叫公摊面积呢?我们先来举个例子,你去菜市场买了一斤水果,但是实际到手只有8两,那么另外2两去哪了呢?被小商贩给“黑了”!公摊面积也是一样,明明你能居住的空间只有100平米左右,但是你买房的时候,就必须按照120平米的建筑面积来付款,其中的20平米,就是公摊面积。
你可以算一笔账,现在房价那么高,就按1万每平米来算的线万出去了。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花的这20万,根本就不是你的居住面积。所谓的公摊面积,指的就是整栋楼的产权人所共有的整栋楼的公用部分建筑面积,例如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等等。
也就是说,这家20万,那家20万,这样凑一凑其实全算到那些公用面积上去了。所以说,买房的人是“恨啊!”,辛辛苦苦赚钱买房,为一个“公摊面积”就花了一大笔钱!所以,很多人觉得“很不值!”。
因为公摊面积的计算方式缺乏标准,一般都是由各地自由决定的,所以购房者就更不踏实了:“这不是瞎来嘛!”。
有一些无良开发商,会偷摸的有意增加公摊面积,这样购房者买房的成本上去了,开发商还能从中赚到一笔钱!其实,这种现状早就应该治理治理了。所以,今年两会上,就有人大代表提出来“取消公摊面积”的建议了。
这一提议,真的是说进了中国人的心里。要知道,中国房价本来就很高,如果能取消公摊面积的话,无形中就给中国人减缓了不小的压力,而购房者也能少花点“冤枉钱”了。
其实,在房地产市场中,除了公摊面积是购房者们非常“怨恨”的一项政策之外,还有一个购房政策,也早就受到了众多买房者的“不满”,这就是——期房预售制。
顾名思义,期房预售制,就是在开发商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时候,就开始将没有修建好的楼房卖给购房者,先收取预付款,然后在房子建成之后再交房。其实,这个制度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中已经非常常见了。
一开始,这个制度在房地产市场发展不景气的时候,为了鼓励发展确实可以实施。但是,现在随着房价的高涨,这个制度反而成为了开发商囤房抬价的帮凶。再往差点的结果想,有些开发商在宣传时说一套话,交房时又说一套房,将购房者“耍得团团转”。
因为这个制度,我们常常能听到那些“拿了房之后,和实际户型差很多”、“迟迟不交房,成了烂尾楼”、“交房后,房屋质量太差”等一系列新闻。最后,“受伤”的还是购房者。
而开发商呢,它们能提前收回楼房的成本,一边囤积居奇,一边投资到下一个楼盘,赚钱赚的是不亦乐乎。而购房者交了钱,签了合同,就像是“煮熟的鸭子”,飞也飞不了,主动权全在开发商手上了。
围绕着这个制度,有很多合同纠纷。所以,现在已经有地方开始整治这种现象了,例如海南省。
今年3月份,海南省明确宣布“实施现房销售制度”。现房销售的房屋,必须通过水、电、燃气等生活基础设施的验收之后才能售卖......要知道,这样做的话,购房者得省了多少心啊!
那么,“取消公摊面积”和“实现现房销售”的制度,你同意吗?但是,一旦成功实施,开发商就要“哭了”!
对于新形势下楼市怎么定调,企业怎么发力,区域与城市如何发展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从全国人大代表与全国政协委员方面了解到有关房地产行业与城市发展的热点议题有: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宏观来看,需求和生产骤降,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都将受到冲击,短期失业上升、物价上涨;中观来看,服务业从需求端受到冲击,工业从供给端受到冲击;微观来看,民企、中小微企业受损失程度更大,尤其是许多中小微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大家期待,在明确继续用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大力度的改革开放这一套政策“组合拳”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新型潜力产业,采取综合措施保证中国经济稳定增长。
此次疫情在多地蔓延,导致企业大面积延期复工,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大量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在疫情当中不仅无法正常经营,还要继续承担缴税、发放工资、缴纳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成本,承受压力较重,许多已濒临破产的边缘。不少代表、委员们希望政府对承受能力较弱的大量民营中小企业予以救助,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恢复生产。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对有剩余贫困人口的村及其所在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行督战,是全面脱贫攻坚重要一步。代表委员们希望,越是在关键时刻越要凝心聚力,越是需紧盯“短板弱项”,精准“把脉问诊”,扎实推进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冲刺清零,打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战”,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中央坚定“房住不炒”,但房地产行业此次疫情中同样受挫,不少房地产企业数月未开门销售,面临艰难过渡。有代表提出,做好防范化解风险工作的过程中除引导房地产企业主动降杠杆、降负债、去库存,严格控制债务水平外,还要适度调整房地产政策,适当放松对房地产开发投资融资限制,做好房企兼并重组相关工作,避免中小房企大面积倒闭,引发经济波动和社会动荡。
2019年12月1日,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此次代表、委员中间关于长三角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信用机制一体化、人才机制一体化等建议较多;另外,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也深受关注,有代表提出希望通过放宽置业来留住人才,以实现两岸三地人才机制一体化;也有委员提出,希望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
乡村振兴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有关话题在代表、委员中也比较受关注。有代表提出,希望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优惠税收政策、绿色产业发展、大数据新媒体等方式来全面促进乡村振兴。
随着新型城镇化高速发展,我国很多城市尤其大城市都面临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物价过高等大城市病,以北京成立副中心为借鉴,有委员提出希望今后城市发展以规划引导为重点,推动新老中心联动发展;从竞争合作着眼,推动新老中心错位发展;从优质均衡着力,推动新老中心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