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儿:一条有着六百年历史的老胡同儿,也是北京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同时被誉为北京最难念的地名儿之一:因为它不叫“大山兰”或“大炸兰”,叫“大士烂儿”。前两天看网上有人说大栅栏儿是满语,我觉得有点儿扯,因为栅有多种读音:
它原称廊房四条,建于明永乐年间。朱棣迁都时为发展京城商业,在丽正门(即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广建商业用房,称廊房,故作廊房胡同。《人海记》中说:“永乐初北京四门钟鼓楼等处各盖铺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谓之廊房。今正阳门外廊房胡同尤以此名。”廊房胡同共有四条,今大栅栏儿是由北向南最后一个,故称廊房四条或四条胡同,清初改为廊房四条胡同。
明弘治年间北京城开始实行宵禁,在重要街巷口设栅栏。清乾隆年间已发展到数千条,廊房四条是重要商业街,值钱东西多、现金也多,为提高安全系数,各商行联合出资在胡同两端修栅栏,而且区别于其他地方,首先不是可移动的木栅栏,而是铁栅栏门;其次是高大坚固,于是渐成此街的特色和标志,久之就被叫成了“大栅栏”,因方言发音问题读成“大士烂儿”。
当然现在已不像胡同,可称商业步行街。在这条不足三百米的街上云集了数不清的店铺,其中不乏百年老字号。比如张一元、同仁堂、内联升、瑞蚨祥等。当年此街也算娱乐中心,因为还分布了多家戏园,庆乐园、同乐轩、三庆园、广德楼就并称四大戏园。此外还是国产电影发源地,因为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即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拍摄的《定军山》就是在大栅栏街36号、大观楼放映的。
这是一部无声电影,时长仅三十分钟,但是中国电影的诞生标志;取材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讲述蜀魏交兵,老将黄忠刀斩夏侯渊、夺取定军山的故事,主演是有“伶界大王”之称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而大观楼的老板叫任庆泰,是清末北京商界名流,沈阳人,字景丰,早年随兄到日本谋生,在一家照相馆打工,学会了照相技术。后来其兄病故,他回国到了北京,于1892年在厂甸开办了京城首家照相馆:丰泰照相馆。
当时很多人还不知道相片是什么东西,有人、管相机叫“摄魂器”,但也有不少人来赶时髦,所以照相馆生意兴隆。随着资金的积累,任景丰又相继兼营起中西药房、木器厂、汽水厂等,并在大栅栏开设了一座茶楼,叫大亨轩。1905年改为大观楼影戏园,开始放映电影,是南城最早的固定放映电影的场所之一,也是第一座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电影院。电影在当时同样是新生事物,所以也很受追时尚的人欢迎。
一开始大观楼的上座率不错,但任老板心里有些不服气,因为全是外国电影,片源不好找,卖得也贵,钱更多的让外国人赚走了。任庆泰觉得自己也有设备、有技术,为什么不能自己拍电影呢。想到当时北京最受欢迎的艺术当属京戏,就设想以京剧片段为背景拍一部电影。时年正值谭鑫培六十大寿,为给谭先生祝寿,二人商议之后决定合作拍摄《定军山》;地点就是丰泰照相馆,导演是任景丰,摄影师是他徒弟、也是丰泰的经理叫刘仲伦;第一部国产电影由此诞生,随后拿到大观楼放映,据说人潮汹涌,一时无两。
后来又拿到西单商场的文明茶园和东安市场的吉祥戏院放映,轰动了整个北京城,观众争先恐后去观赏自己人拍的电影,报纸报道称:大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不过关于《定军山》是不是中国第一部电影也存在争议,甚至有人质疑是否存在。因为所有关于它的介绍,或来自《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书中叙述,或坊间口口相传。老式机器、俗称“活动箱子”拍摄的影片无法拷贝,而原始资料也已湮灭,很多学者重寻线索均无功而返。
不管怎么说,总之大观楼也是百年老字号。1907年改称“大观楼影戏院”,1913年改造重张,更名为“大观楼电影院”,成为北京首家中国人经营的专业电影院。1930年大观楼率先实行男女同座,又引起了一波轰动,也表现出先进的经营理念。1935年设备升级,引进安装了法国百代35毫米有声放映机。1945年再次更新设备,使用日本罗拉35毫米固定放映机。1945年开始加演曲艺、话剧、相声等,马三立、赵佩茹、常宝昆、刘宝全、喜彩莲、小蘑菇等著名艺人都曾在此登台献艺。
解放后,1955年1月大观楼作为私营资本主义改造试点,率先实行公私合营。此后几十年里数次修缮改造,相继获得北京市一级影院、二星级影院、3A景区等荣誉。2002年胡安指导、夏雨等人主演的电影《西洋镜》在大观楼举办首映式,这部片子就是以中国首部电影的诞生为主题。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地百年纪念活动”召开,与会的有广电总局、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市文化局、宣武区政府等,并提出建立“中国电影第一厅”。
2018年由于室内吸烟管理不当、杂物堆积等问题,大观楼被取消3A景区资格。不过至今还在营业,门首就写着“中国电影诞生地”,古香古色的建筑外观也是大栅栏街一处景观,每次路过几乎都能看到游客在门前合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