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admin时间:2024-06-23 09:27点击数:
政策激励人才,人才助推发展。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我市出台推动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一线条措施,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我的家乡需要我,有机会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我很荣幸,也非常乐意。”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三明日报社原社长洪华堂退休后并没有闲着,他被“请”回沙县区夏茂镇俞邦片区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积极为片区党委推进小吃、农特、旅游等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任职期间,洪华堂牵头组织召开5次片区党委联席会议,帮助探索建立“五式”联村共富机制,预计每年可为片区各村平均增收7.5万元,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村财增收。
放眼全市,像洪华堂这样发挥余热的“老同志”不在少数。注重发挥退休或退居二线公职人员资源优势、人脉优势,我市采取登门拜访、寄送“家书”、组织返乡考察等方式,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全市共动员189名老同志返乡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或村(联村)党组织,带动各村争取资金3.5亿元,实施民生项目1318个、产业项目1126个。
大学生是乡村振兴的新兴力量。在村级组织“头雁”储备行动的引领下,全市各地全面摸排建立有意愿返乡的大学毕业生信息库,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标准,千方百计将他们“请回”农村:
清流县举行乡村人才振兴第二轮“双百”村级后备干部公开选拔,来自全县各乡镇的88名农村青年参加考试;
建宁县实施村干部后备力量“梯队升级”工程,2022年以来储备了232名村级后备力量,并对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给予政策性学费补助;
宁化县在安排300万元“跨村联建”专项资金时,向大学生村主干所在联建村倾斜,增强他们干事的热情和成事的信心;
目前,全市已有1911名大学毕业生纳入村级后备力量,并有计划地安排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还将其中74名表现优秀、群众公认的大学毕业生按程序增补进村级班子。
乡村振兴离不开创新创业。我市开展“创享三明”创业服务活动,发挥驻外商会、流动党组织“媒介”作用,采取项目牵线、资金支持等措施,引导3700多名在外务工经商人员、等返乡发展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特色种养等产业,累计为返乡创业人员发放“绿色金融·青创保”等贷款47笔、958.5万元,组织评选优秀创业创新项目197个、发放资助金489.5万元。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聚焦乡村产业、民生发展需求,我市积极搭建事业平台,让各类人才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泰宁乡贤、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方真是泰宁县实施“周末动车引智工程”引进的优秀人才,并组建了泰宁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022年,方真得知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福建省状元茗茶有限公司在生态有机肥研制方面遇到瓶颈,便主动与企业合作研究堆肥添加剂项目。
“方真教授带着专家团队多次开展调查研究、现场指导,帮助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提起方真,状元茗茶有限公司董事长陆耀全连连称赞。
不只是方真,我市依托常态开展的“揭榜挂帅”赶集日活动,先后征集省内外创新创业人才产业项目2000余个、乡村需求项目300余个,精准推动59个引领性强、扎根农村的项目揭榜落地,累计引进各类院士专家31名、投资规模1.1亿元,形成了“项目带动产业、产业吸引人才”的入乡创业格局。
实现乡村振兴,科技、人才缺一不可,“科特派”有效化解了乡村人才力量不够、科学技术基础不强的问题。我市出台支持科技特派员建立利益共同体若干措施,推行“双向选择、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支持48名科技特派员到乡村一线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或以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参与生产经营、获得分红收益,累计实施制种、中药材、花卉、果蔬等81个产业项目,年产值8000余万元,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3500元。
连日来,合肥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张正紧锣密鼓地准备明溪县紧缺急需专业专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今年招考不用笔试,直接进入面试环节,对我来说算是降低了难度。”小张自信满满。
近年来,我市将教育学类、临床医学类等相关专业纳入乡村人才引进和招聘紧缺急需专业目录,对符合要求的毕业生或特殊人才,采取直接面试考核的方式招聘,有效拓展了乡村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新渠道。去年,还专门出台教育医疗领域引进人才支持政策,全市共新聘用472名乡村教师、214名乡镇和社区医疗卫生人员,有效化解乡村教育医疗短板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无论你想做什么,只要愿意扎根三明乡村、服务三明乡村发展,我们都尽可能提供优质的‘生长土壤’。”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想在村里施展拳脚却又无计可施?我市推行村干部“导师帮带制”,安排“老乡镇”“老书记”结对帮带,并依托开放大学、农广校等本土院校资源,分批次组织村干部参加大中专学历教育,不断增强村级带头人强村富民能力。
——想让自己的劳动更具有价值?依托乡镇(街道)党校、乡村振兴夜校等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课上+田间”等方式,我市每年组织开展沙县小吃、果蔬种植、农村电商等专题培训,仅去年就培训新型农民11341人次。
——有创业妙招却无处施展?我市分行业、分产业打造19个集科技示范、创业孵化、特色服务于一体的“星创天地”,已吸纳113个创新团队、138家创业企业入驻“孵化”,累计培育本土创新创业人员822名。
我市坚持以服务留人、情感留人,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定期督查政策落实情况。针对返乡任职的退休或退居二线公职人员,参照驻村落实生活补助、办公经费、工作补贴等;针对返乡担任村干部的35周岁以下大学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安家补助,报酬待遇按照新参加工作大专毕业生试用期满聘为十级职员标准执行,有效化解“后顾之忧”。
当好人才服务的“店小二”。我市安排2100多名县乡干部挂钩联系乡村重点人才,定期走访跟踪,帮助解决问题;为6500多名乡村高层次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办理“麒麟山英才卡”,提供交通、医疗、政务等方面服务……
走进将乐县蛟湖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接待交流厅、人才会客室、多功能阅览室、人才茶吧等功能区一应俱全,还设有人才服务管家,提供人才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创业咨询、饮食住宿等便利服务。“我们希望通过营造舒适的氛围,提供便利的服务,让更多的人才在此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蛟湖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负责人肖文龙说。
肖文龙所说的也是我市正在努力实现的,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环境正是目前全市乡村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今,全市已设立标准化人才驿站43家,成为乡村人才经验交流、项目洽谈“主阵地”,成为乡村人才心中的“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