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青岛发布12条楼市新政。看似瞄准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举措,却也与促销费、惠人才、活市场等方面密切相关。
从降低青年住房成本到支持多子女家庭购房,从优化土地供应到推动“以旧换新”……一系列政策调整的背后,既有对市场下行压力的精准回应,也有对城市人口结构、住房需求变化的深度考量。
2024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持续深度调整,房企资金链紧张、市场预期减弱等问题突出。于青岛而言,房地产投资在全市固投中占据不小的比例,保障行业平稳运行对稳定全市经济大盘至关重要。
基于此,去年以来青岛出台多轮支持政策,推动市场回暖,此番“12条”新政的出台,不仅比此前力度更大,覆盖面也有所提升。
最直观的变化是新政强化了对房地产项目的融资支持,“力争授信总额达到2000亿元,到位资金达到1500亿元”,通过流动性资金的注入,直击房企资金困境。
另一方面,青岛目前房地产市场面临着改善型需求占比提升与二手房流通不畅等矛盾,此番“以旧换新”政策的发布无疑将打通一二手房市场的梗阻,加速存量房源的循环。
与此同时,面向高校毕业生、青年群体、多孩家庭等租房购房方面,此番新政的补贴力度也大幅提升。
对青年人群提供最长可前10年仅归还利息的“低月供”住房贷款金融产品,面向在青高校毕业生给予最长可达12个月的就业创业免租金住宿保障,本质上都是希望通过降低居住成本来增强青岛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
而二孩、三孩家庭分别给予5万、10万元的购房补贴,则呼应了生育支持政策的导向,旨在缓解多孩家庭的居住空间压力,从住房角度为生育决策“减负”。
但真金白银的补贴,是否将对财政造成一定压力?据官方披露,仅青年人才购房券政策,每年就需要财政资金约7万元,加上其他补助项目的支出,对于运行周期长达数年的此番新政而言,财政的压力不小。
基于此,青岛创新性提出的“以旧换新”市场化运行机制,将国有企业及各类市场主体纳入其中,鼓励其收购二手住房(每套补助3万元)用于住房租赁。既避免了政府直接干预市场,又以国有企业为媒介激发了社会资本活力。
但国有企业作为主要承担政府隐性债务的所在,是否真能在盘活存量房产、增加租赁市场供给的同时,持续承担起收购个人二手房的压力,犹未可知。
站在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另一层面,伴随人们对住房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住进“好房子”的品质提升需求也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今年,“好房子”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青岛作为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和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在此番新政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好房子”建设供给,全年培育试点15个以上。
这也对青岛市住建局在质量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毕竟短期刺激政策虽能提振市场,但住房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是得依赖于长效完善的机制保障,做好品质监管和交付保障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