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明确要求提高住宅层高、推广智能科技、强化建筑规范,目标直指从“有房住”到“住得好”的转型。
这并非是第一次提出,去年8月住建部的会议,已经从制度上,将住宅产品改革直接定性!
之前产品的革新,不过是真石漆换成石材和铝板,室内精装堆一些著名大牌,都是表层变化。
比如说,之前的飘窗,规定的宽度是80公分,你可以更宽,但绝对不能低于这个尺度,低了就不符合建筑规范。
首先,是巨大的得房率。之前的高层得房率,普遍在75%;但是新规之后,高层的基础得房率将在100%之上。
所以,更大的面积,更高的得房率,更人性化的设计,更智能的配套,这就是从制度层面,在强势掀起一场住宅革命。
其实70/90政策已经执行了快20年了,这个结果就是,现在国内二手房存量的重灾区,就是在90平以下的面积段。
因为存量太大吗,大家都想卖,都想出手,只能拼谁更狠,降得价格更低,结果越卖价格越拉胯。
原本挣扎于价格战的房东,不仅要面对新房的产品碾压,还需与近乎零利润的保障房争夺客源。
更微妙的是,去年热议的住宅养老金、房地产税等政策始终悬而未决。尽管官方强调“住宅养老金不由业主承担”,但资金来源、征收方式等细节迟迟未落地,市场对持有二手房的长期成本充满疑虑,本质上也是对二手房价值的隐性稀释。
过去,鼓励商品住宅市场盖刚需的房子,对大户型和豪宅的数量和比例进行限制。
新规要求层高3米、飘窗改造、全屋智能等,直接拉高建安成本约10%-15%。
这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只有头部房企能玩转“高品质高溢价”的游戏。中小房企若无法通过产品溢价消化成本,很可能被淘汰。
如今的改善市场,产品迭代速度堪比手机换代。广州某楼盘去年主打“4米层高复式”,今年已被“7.2米挑空+全景落地窗”的新设计碾压;杭州有项目推出“130%得房率阳台”,直接将旧款“偷面积”手法扫入历史。
这种快速迭代虽丰富了选择,却也加剧了购房者的决策风险——一套千万级豪宅,可能因设计过时而贬值30%以上。
南京某项目强行将90㎡户型拉伸至120㎡,导致客厅面宽不足3米,被购房者吐槽“像走廊”;成都某“智能豪宅”因系统故障频发,遭业主集体维权。这些案例警示市场:单纯追求面积和噱头,终将被反噬。
1、在你预算可以的情况下,尽量选产品形态更加低密的小区。洋房的140㎡就比高层的140㎡要保值得多。
3、请密切注意你持有房产的区域是否还有大量待入市的地块,如果有,请将除了自住以外的房子卖掉,因为待这些新规产品入市后,会卷死周边的二手旧产品。
4、买新不买旧,如果在新规产品和二手次新之间做选择,即使新规产品比二手次新略高一点,也请不要犹豫,坚定的选择新规产品。
5、警惕“伪改善”陷阱。若某楼盘仅靠层高、飘窗等基础合规项宣传,却无真正创新设计,很可能在下一轮迭代中掉队。真正的红利,属于那些将绿色科技、智能系统深度融合的项目。
对于手握多套二手房的朋友,二手房的唯一活路,就是核心地段+稀缺资源。上海陆家嘴的老破小若能眺望江景,仍具保值能力;北京西城区的学区房即便户型过时,需求依旧坚挺。
从住建部提出“好房子”、上海等城的住宅新规、到如今定调“好房子”,政策从未像今天这样清晰:中国楼市正在经历一场供给侧革命。
过去的“高周转、低品质”模式已被宣判死刑,未来的战场属于“绿色、智能、舒适”的新物种。
有山有水有院子养鸡养狗能种菜,没有物业费没有停车费的房子才是自己的房子!停个车都要交钱的房子永远不是你的房子,马路上停车都要钱的城市永远不是属于你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