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以限购令为代表的房地产调控,终于给一直快速上涨的房市带来了阵阵寒意。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前期很多高位出手的购房者不得不成为短期内资产严重缩水的“杯具”。于是,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多起所谓的维权、索赔风波,要求退房或者开发商给予赔偿。对此,经济界、法律界很多人士都进行了评说。
这种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暂且不论,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如今购房者的不淡定,是否与我们的政府工作越位和不到位相关?
作为市场环境的建设者和监督者,政府本不该与任何市场主体发生利益相关行为,在市场交易中,只要演绎好公正中立的裁判角色即可。可是,由于政府本身处于房地产市场产业链的最上游,控制着土地的供给。因此,下游楼市的景气程度就直接决定上游土地交易的活跃程度以及土地供应方政府的收入。
于是,在房地产市场中,政府存在着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双重身份。在前几年的中,均只提“控制房价过快上涨”而非“降低或是打压房价”,给出的调控目标也大都与当地年度GDP增幅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因此调控标准实际上成了涨价标准。
有着巨大上涨预期的政策引导,更多手有闲钱的人加入了购房大军,没有余力的人则创造条件也要上,大家心里都有一种莫名的紧迫感和焦虑感,“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可见,如今房市的维权乱象,除了有购房者或者炒房者盲目跟风、房地产开发商和媒体过度炒作等原因之外,也有房地产政策的导向之因。对于掌握大量政策和社会资源的政府来说,只要有动力、有意愿,就有能力推动某件事成为现实。
或许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正如有人传言目前政府希望“房价跌,股市涨”一样,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政策有失客观、中立,同时宏观调控以商品价格涨跌为目标也反映出我们对调控理解得肤浅。这本质上是现阶段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特点的表现,即市场之苗嫁接了过多的行政基因,成为一株高产的转基因作物,而被定义成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只是这株转基因作物上的主要干茎之一。
同时,房地产市场中的投资者教育也不够。任何一件商品,只要能够买卖,就存在着套利和亏损可能,商品房也不例外。出于道德或维稳等非经济原因压制其投机属性只是短期治标不治本的动作。但是,由于购房时房价上涨预期和盈利期待十分强烈,大部分刚刚富裕起来的中国民众,显然还未准备好以足够的心理来承受“玩的就是心跳”的大宗交易涨跌。一旦市场变化就闹剧百出,也反映出我们房地产市场的不成熟,因为真正健康的市场也需要理性成熟的消费者和投资者支撑。
在这方面,虽然我们股市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在对投资者教育的工作上却还值得称道,比如10%涨跌幅的限定,“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提示等,正如国家要求任何一种药品都需要把其中的副作用在说明书中详细指出一样,日益金融化的房地产市场也应如此,裁判员不但要对运动场中的违章乱纪行为整顿肃清,同时也应该提醒告诫博弈的多空双方“理性投资,风险自负”。
因此,政府自身应有“到位而不缺位,到位而不越位”的准确判断。在包括房地产市场的各种产业中,只应该做公平公正的裁判员,拒绝“官哨”、“黑哨”,为培育健康发展的市场而非具有合理价格表现的市场而努力。而经过此番波折的房地产投资者,更需要反思“房市有风险,出手需谨慎”。